[中文書書評] 美感的重層敘述:《漫步裡的台灣美術》
剛回台灣的時候,我去臺灣博物館鐵道園區看了「走揣・咱的所在:陳澄波百三特展。」當時擔任嚮導的是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教授,老師認真地給予深具知識性的解說,八幅作品花了兩個小時才講完。之後,我又跟朋友再去一次,我想要複製洪老師的內容說給朋友聽,結果講得零零落落。不過,洪老師在八幅作品裡提到的共同關鍵句,我倒是記得了:“Something is going to happen.” 從雲朵的累積,到工廠排煙的風向,以及天空的色澤表現,陳澄波都暗示著觀眾:「要變天了。」 「變天」指的不只是氣候,也是政治風向,沒想到,更是陳澄波後來人生的遭遇。
我對台灣美術的歷史認識不深,博士論文勉強擦邊,碰觸到了日治時期的旅遊名信片畫作。但我在紐約的這幾年,卻對美術史產生興趣,連電腦桌面都是廖繼春1928年的畫作〈芭蕉之庭〉。在教學上,我把這幅畫跟龍瑛宗的〈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〉擺在一起,讓學生對照觀看。藝術作品補充了文學作品的畫面感,將濕熱雜亂的殖民地南國氣氛以紅磚色塊呈現給觀者。對台灣不熟的外國學生,也能藉此對殖民時期台灣有了初步的想像。
(廖繼春1928年的畫作〈芭蕉之庭〉)
藝術蝦的這本書《漫步裡的台灣美術》淺顯易懂,順著時代之流,介紹了台灣的美術發展。作者與出版社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,得到了書中提到所有美術作品的授權。因此,讀者能邊讀文字,邊欣賞相關畫作,是一本很適合藝術史小白的書。
但這本書的「好讀」,實際上來自作者體貼仔細的心思。他融合了許多藝術背景知識,再用自己的文字,將關於畫家的種種故事和歷史背景順暢地表達出來。最精彩的部分,是作者的親自踩點,他一一旅行到該畫裡的發生地點,對照古地圖,呈現當地的時代變遷。作者同時也是個畫家,於是他再用他的畫筆(通常是水彩畫),重新詮釋該地區的當代風景。我所謂的「重層敘述」即是指這本書如同千層糕般的觀點重疊術:既是文字的,又是畫面的;既是歷史的,又是當代的。
我很喜歡寫畫家洪通的那一章。先介紹一下誰是洪通。洪通住在鄉下的台南鹽分地帶,本來默默無名,在一九六九年他突然(被雷打到)跟太太說:「從今以後我要專心創作,不再工作了喔。」而他的太太竟然也就答應了。洪通成為了鄉里間流傳的瘋子,每天只作畫,不事生產。作品累積多了,就拿到南鯤鯓代天府前的樹下展出。
他的畫在鄉間無人問津。一直到一九七二年,《中國時報》的記者在報導南鯤鯓代天府的活動時,卻被洪通的畫吸引了,因而介紹給主編。最後報紙以一篇專文,將洪通介紹給世人。從此,洪通的命運就變了。他就像是被歐普拉選進讀書會的作家一樣,徹底翻身了。但紅了的洪通並沒有大富大貴,他拒絕賣畫,最後也拒絕進入藝術界的殿堂,慢慢地也不畫了。他的名字又迅速消失在大眾的眼前。
(洪通的作品)
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示。一:我可以去行天宮前面擺攤賣小說。二:不求突然翻身,也許那些持續平穩寫作的人,才能寫得最久。
但最想推薦給讀者的是,這本書裡收錄的作品很豐富,光是看其中幾幅畫的畫面,就能讓人思考許多。而作者藝術家自己的作品也很好看,我非常喜歡他畫鹽分地帶的哪集幅畫作,非常清冷安靜,很值得收藏。
2. [美國文化現場] 文字媒體界的AI醜聞
最近有件發生在美國地區報紙媒體的醜聞,很值得大家關注。事情是這樣的: Chicago Sun-Times 和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聯合發表了一個夏季閱讀推薦清單,這份清單落落長,有五十頁長。但最後卻被爆料,這份清單根本在亂寫:它推薦的很多書根本不存在,其中包括了李珉真的Nightshade Market。李珉真是寫《柏青哥》的作家,惜字如金,寫作風格非常謹慎,會做大量田調,因而出版速度較慢,我還真的不知道她哪時突然寫了一本大家都沒聽過的小說。總之,Nightshade Market根本不存在,李珉真本人應該也很莫名,不知道是否在睡夢中完成了這本大作。
原來這份清單是AI製作的,跟我常收到的同學期末報告一樣。負責寫這篇文章的是一個叫Marco Buscaglia的人,專門接文字外包的工作。五月二十號的The Atlantic裡有篇文章, “At Least Two Newspapers Syndicated AI Garbage”,記者Damon Beres and Charlie Warzel訪問了Buscaglia本人,也調查到他不只出包一次,而是習慣性地使用錯誤來源的資料而不查證。
我鍥而不捨,繼續追查Buscaglia,其他媒體指出他被雜誌炒魷魚了。而他也發了聲明:「這一切都是他的錯。」他表示自己大概永遠都會被業界逐出,再也找不到文字工作了吧。
Buscaglia當然有錯,身為文字工作者,每寫一個字都是在擔責任。但是負責校稿的上司,讓這篇文章可以出版的媒體本身,難道都沒有錯嗎?在這件事發生的兩個月前,Chicago Sun-Times才剛剛裁掉百分之二十的員工。因此,許多工作落到低薪的外包人員身上,而外包人員又因為需要接許多文字雜工才可以生存,因而借助AI,讓他們能大量生產,得以賺到可以溫飽的薪資。這件事,不能用「只是他一個人的錯」就結案。這個醜聞是文字產業凋零頹敗的末日情境,而決策者不願意誠懇地振興,選擇短視近利的路走。
在 “At Least Two Newspapers Syndicated AI Garbage”這篇文章裡,有一段蠻讓人感傷的內容。他們訪問肇事者Buscaglia,他提到他在三十年前曾經在一間小型的週報雜誌當主編,而他很想念那份工作。他也說到他的夢想是在一個小鎮裡退休,並且在小鎮的週報裡擔任主編,可是這一生,大概是不能實現了吧。
我也覺得不可能。不是因為他的錯不能被原諒,而是這個世界有時候已經不能讓人好好地寫字,好好地做個小編輯了。如果我們不找其他的出路作為支撐,寫作本身很難持續。因此一個走心,路就走歪了。
願我們都能走在正道上,直到沒有路的那一天。
3. [出版閒聊]《怪城少女》出版三十九天,我的心情是⋯⋯
《怪城少女》已經出版三十九天,我也跑了六場學校演講,兩場公開活動,幾場訪問和節目錄製。有時我會查在博客來售量的數據線條(搜索書名,加上monster101的關鍵字就能得到銷售排名報表),看起來就跟股市線條一樣驚心動魄。活動跑得越多,銷量越低落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這就是命啊,不然呢?多年不住在台灣,我早就失去了人脈和讀者群,一切都要重新開始。實體的活動是我目前能建立與讀者實際互動的方式,即使實體活動未必能當場賣到理想數目的書,但總是能和參加的人產生絲線般的連結。誰也不知道,那些細弱的絲線將來會不會長成蓊鬱榕樹的繁複氣根?
以下是本週與下週活動,歡迎讀者來建立面對面的真實連結。
1. 5/31 南方書店:怪怪少女的寫作秘密大公開 VS. 作家陳育萱
活動時間 :2025/5/31(週六)下午14:00-16:00
活動地點:南方書店地下室(彰化市三民路9-1號,彰化火車站旁)
注意事項:本場講座免費入場
報名連結 https://forms.gle/JFEBWT9pR66aAWKx8
2. 6/1 版本書店:告訴你,一個神祕的地方(關於地方與古城書寫的技藝)
VS. 建築系學者 吳秉聲
活動時間:2025/6/1(日)下午 14:00~16:00
活動地點 :台南版本書店SüRüM Bookstore
注意事項:免費入場,名額有限,需事先報名。請盡量現場購書。
報名網址:
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event/2505171137261699834513
主辦單位:時報出版思潮線,塾日生活文化有限公司
3. 6/7紀州庵: 是不是這樣的夜晚,你才會想起 (台北夜光場)
VS. 作家 郝妮爾
活動日期:2025.6.7(六)晚上19:00 - 21:00
活動地點: 紀州庵文學森林 古蹟大廣間(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,需脫鞋及著襪入內)
活動報名:https://www.kishuan.org.tw/activity_detail1730.htm
4. [有獎徵答]
請問各位讀者,在《怪城少女》裡有個角色,曾經在《可憐的小東西》出現過,請問他/她叫什麼名字?第一個在本文下面留言,並且答案正確者,會得到花蓮出產的玫瑰玉石項鍊一條。
黃婉婷
有關不存在的書籍的這個故事,讓我感到一陣冷風。這個時代的五彩繽紛暗藏陷阱,卻是它最令人無法自拔的部分。謝謝你的分享。